切换到宽版
  • 200阅读
  • 0回复

触觉智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王微微
 



引领右脑vivi老师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 “身体是大脑的延伸,一切的技术都是人的延伸”,大脑控制肢体使用工具是智能的外延和体现。可见,感而致知而后致智。
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在Dartmouth学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随着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类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与挑战日益凸显。1997年,由IBM开发的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20年后人工智能AlphaGo在围棋中战胜了世界第一围棋手柯洁。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类人智能在复杂思考决策中超越人类,但是日常场景中却难见其身影。著名的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对此进行了阐述:“要让计算机在智力测验或象棋比赛中,实现如成人一样的表现,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要让电脑具备如一岁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却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完全不可能实现。”莫拉维克悖论可解读为生命与非生命体、人类智能与类人智能之间的鸿沟。人类所独有的高阶智慧能力只需要非常少的计算能力,但是无意识技能和直觉却更加复杂。
近年来,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出品了四足机器人BigDog和人形机器人Atlas。BigDog与真狗大小相当,会根据地面状况调节步态以平衡身体,可以打滚、跳跃,跌倒了甚至能够翻身站起来,并能够在战场上为士兵运送弹   药、食物和其他物品。Atlas则可以在山林雪地里健步如飞,通过立体和激光传感器调整以应对地域的变化,自行完成运动控制与平衡。即便如此,目前的人工智能体并不是一个有意图的施动者,不能为其动作和行为提供理由,也不能对外部世界产生意识体验,即机器不理解外部物理世界的内涵意义,这就是人工智能面临的“物理落地问题”。这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意识研究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触觉感知及反馈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严重缺位。
触觉的基础是对本体的感知,如对四肢相对位置和身体空间位置的自我感知,由本体感受器介导。本体感受器是专门的机械感觉神经元,传达肌肉、肌腱、皮肤和关节等所经历的拉伸和张力的信息。2015年,帕塔普蒂安教授团队突破性地发现本体觉由触觉受体Piezo2蛋白介导,揭示了本体感觉的分子机制,从生理学上说明了本体感觉与触觉同源。该发现为研究类人智能的触觉系统提供了仿生理论和依据,对开发包括智能假肢、远程手术机器人在内的需要临场触觉感知与反馈的智能系统带来很大启发。同时,我们有理由假设,研究仿生触觉感受器,建立完整的触觉闭环回路,对多模态触觉信息进行融合与编码,可对类人智能本体进行感知和驱动,让类人智能拥有意识和情感(图3)。届时,研究人员将有望打破莫拉维克悖论,解决人工智能的“物理落地问题”。
图3人与人工智能对感知信息的处理过程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触觉感知研究领域,将大力推动触觉智能的长足进步,使人工智能早日落地,让人机共融的时代早日到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